曹操在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形象常常被描绘为奸诈且狡猾,许多人称他为“黑脸枭雄”,和刘备那种仁爱宽厚的形象相比,曹操无疑成了故事中的反派。然而,若从历史角度来看,曹操的真实面貌是否和小说中的描写差异巨大呢?
在乱世之中,简单地以某一件事或一段历史来给人定性并不公平。曹操被称为“黑”,可他与其他人物如刘备、孙权,甚至袁术、袁绍和吕布等,谁又没有一些争议和“黑历史”呢?因此,了解曹操时,我们应当从他实际做过的事来评判。
曹操为后世贡献了诸多功绩,尤其有三项具有创世性质的成就。更重要的是,他其中的一项领先了后人1800多年,并且至今依然惠及中国人民。仅从这些成就来看,曹操的贡献已经远超刘备与孙权,也难怪曹魏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最终笑到最后。
屯田制兴国
展开剩余78%从三国时期的地理和资源分布来看,曹魏所占的北方地势贫瘠,而孙权的东吴则处于富饶的长三角地区,拥有丰盈的财力和充足的农业资源。刘备的蜀汉则位于关中地区,拥有成都平原及陕西的肥沃土地,生产力也并不差。与此相比,曹操所控制的北方大部分土地贫瘠,尤其是除了东北和山东外,其他地方几乎不产粮食。当时,这些地方远没有如今的广泛开垦,甚至可以说是“寸草不生”。
因此,曹操的东出战略虽然有其战略意义,但粮草问题一直是他最头疼的难题。特别是赤壁之战的失败,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后勤保障。为了应对这一困境,曹操决心解决粮草供应问题,并且最终通过司马懿等人的建议,实施了屯田制。这项制度成为了曹魏崛起的关键因素。
屯田制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前秦和西汉时期的农战政策。秦朝在商鞅变法后,鼓励士兵既能耕田,又能上战场;西汉的汉武帝也通过结合农业和兵役来巩固边防。曹操的屯田政策正是借鉴了这些历史经验,在许县设立试点,并逐渐扩展到整个曹魏地区。士兵与农民一同耕种,不仅增强了生产力,也为曹魏的经济和军力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举贤兴国
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,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,甚至影响到今天的高考体系。然而,在科举制度建立之前,如何选拔人才呢?当时,仕途大多掌握在一些世家大族手中,普通百姓要想出人头地,必须依附于士族,并通过各种方式谋取机会。寒门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在这种情况下,曹操采取了突破传统的“唯才是举”的政策。他不再看重官员的出身背景,而是根据才德选拔官员。无论是刘备、关羽、赵云等敌方将领,还是身边的文臣武将,曹操都能慧眼识才,广纳贤能。他的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士族垄断权力的局面,也为后来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雏形。曹操的“求贤令”使得更多寒门子弟有了机会施展才华,逐渐改变了封建社会的选拔机制,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选官体系。
解决绑架案
战乱时期,绑架事件时有发生,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和将领,往往成为绑架的目标。曹操虽然本人并未遭遇过绑架,但他的父亲曹嵩却因为一桩绑架案丧命。那时,曹嵩已退休并在泰山华县定居,一次曹操派人去接父亲回兖州,途中却遭遇了陶谦的绑架。陶谦并非为了赎金,而是直接将曹嵩等人杀害,曹操因此愤怒至极,发誓要为父报仇。
但在曹操率军攻打陶谦时,吕布与张邈趁虚而入,攻打了曹操的老巢——濮阳。曹操临走时交代夏侯惇严守濮阳,但吕布手下的陈宫采用“调虎离山”的计策,将夏侯惇骗出城外,导致他也被敌人绑架。消息传回曹营,二把手韩浩面临艰难选择:是救回将军,还是保卫濮阳?
最终,韩浩决定救濮阳,并带领士兵展开营救行动。面对敌人的威胁,他以怒斥“你们竟敢绑大将军,是否敢造反?”将敌人吓得不敢动弹。韩浩指挥部队迅速围攻贼匪,最终成功救回了夏侯惇。曹操听闻后对韩浩的果敢与机智大加赞赏,并下令,以后如再发生绑架案件,可以不顾及人质生命,专心擒贼。
曹操这一决定彻底扭转了绑架事件的局面,使得这种手段逐渐消失。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,曹操不仅勇敢果断,更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。
从曹操的三项创举来看,他无疑是一个兼具智慧与勇气的历史人物,彻底改变了人们对“黑化”曹操的印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-配资在线-股市杠杆平台-配资平台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